美国学者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压抑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对老年人而言,老化情绪是形成心理压抑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中老年人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 心理健康,谨防恐老症 有的人一见脸上有了皱纹便生“老将至矣”的感叹;有的人一见头上有了白发,便吃惊不小,顿生伤感。 有的人50岁左右,就徒然觉得“老了”,年轻时的兴趣和爱好逐渐淡漠了,社交活动减少,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有的人不想做艰苦的拼搏和探索,没有了进取精神;有的人则把业余时间全消耗在搓麻将、打扑克或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还有的人过早地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这些人的一个共同心态就是觉得人老了,这辈子没指望了,把自己列入老年人队伍里,使本应辉煌壮丽的中年变得暗淡无光,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与恐惧,加速了生理上的衰老,这是“恐老症”带来的不良后果。 中老年人得了这种“恐老症”,无疑是自我折磨,磨损了意志,磨蚀了肌体,也磨掉了自强能力。 要防止“恐老症”,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新东西,防止安于现状。尤其在当今充满生机和竞争的社会中,应努力防止退化和灰心,要积极努力,拼搏向上,始终保持明快的心理和开朗的性格。 莫攀比,知足常乐 退休不久的老张最近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大家聚在一起,别提多高兴了。 当聊到退休待遇时,气氛有些尴尬。老莫虽然退休了,还有几家企业外聘着,杂七杂八的收入颇丰。老张想,当初老莫连微积分题目都算不全,怎么就混得这么如鱼得水呢? 后来话题又聊到孩子。老张想想自己的儿女都很普通,单位效益一般,不敢接茬。 回到家里,老张就感叹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这么有出息。女儿正好在单位里碰到不顺心的事情,立马就说:“我们没出息,既发不了财,又买不起别墅,更出不了国,您老就别想那没用的了。” 老年人心理脆弱,有时容易陷入被动攀比,看人家各方面条件比自己好,心里便不是滋味。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乐天知命,知足自安乐,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才有益于自己的人生。 培养兴趣,驱除孤独感 孤独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因素。科学家已经证实,性格开朗、喜欢交际的中老年人比性格内向、离群索居的中老年人容易保持健康。面对孤独怎么办?通常儿女的关心是消除孤独感的良药。此外,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书法、音乐、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以陶冶情操,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等),做到与众同乐。 经常与朋友联络感情是避免孤独的最好方法。中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结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常在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老年人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老年人要多与年轻人交往,青年人朝气蓬勃的身影,积极的思想,生动的语言,朗朗的笑声,可以使老年人的心态更年轻。学习和创作也是老年人避免孤独的好方法。学习使生活充实,创作使生命辉煌。上老年大学可以扩大社会交往,在学习过程中,老年人的生命会再一次闪光发热。 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人上了年纪,难免会想到死。尤其看到周围的老伙伴纷纷离开人世,难免欷歔感叹。 其实,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我们不妨将对死亡的恐惧抛在脑后,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 老年人冷静地面对生命终结的那一关,也是身心健康的标志。英国哲学家罗素写道:“一个人的生存应该像一条河流开始很小,被狭窄的河床束缚着,在岩石间奔腾跳跃,顺瀑布滚滚而下。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岸后退了,水流也变得平静了,最后缓缓地汇入大海,安然地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存在。”这实在是关于人生的绝佳写照。 人生其实并不是太长,我们也许不能把握它的长短,但是要尽力提高它的质量。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安然地、理智地、毫无惧色地接受它,随它奔向遥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