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长照
学术交流
会员专区
公益项目
出版刊物
学术交流
医疗
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更新时间:2013/5/7 21:25:30 点击率:1002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3/5/7 21:25:30 点击率:1002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3/5/7 21:25:30 点击率:1002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是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理特点是椎间盘髓核变性吸收,使椎间高度逐渐丢失,椎间隙狭窄,椎间节段不稳,导致椎管、神经根管及周围组织一系列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症候群。
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
1.腰椎间盘退变老化
①含水量对维持髓核的功能极具重要意义。儿童期髓核含水量高达80%~85%,而成年后则降至70%左右。含水量下降使髓核的弹韧性减弱,缓冲应力震荡能力削弱,使应力集中作用于纤维环和其他相邻结构,局部力学关系失衡,逐渐导致椎间盘退变老化。
②椎间盘退变老化还与营养供给有关。成人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本身的营养供给及代谢产物的清除有赖于椎间盘外的血管。纤维环中,外层营养供给依靠椎体周围来自脊椎的小血管;软骨板依靠与椎体松质骨骨髓直接接触吸取营养;而髓核则通过软骨络板的渗透获取营养。任何对椎间盘周围毛细血管网产生的干扰,如负重、运动、应力、吸烟和氧含量降低等,均为椎间盘营养供给的潜在危险因素。正常椎间盘营养受干扰引起的变化为可逆性,而退变老化的椎间盘则为不可逆性。总之,椎间盘退变老化使含水量减少,蛋白多糖降低及I型胶原增加,II型胶原减少,III型胶原的出现等,使椎间盘重塑,造成椎间盘粘弹性降低,引起椎间盘应力分布改变,导致脊柱功能失常。
2.继发性病理改变
随着腰椎间盘内容的丢失,椎间盘和腰椎退变的发展,造成腰椎相应结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造成椎间盘高度降低、椎间隙变窄,破坏了椎间盘上、下椎体所形成的坚强统一结构,改变了腰椎局部的力学关系,使相邻椎体产生过度运动,牵张纤维环多相应韧带,激惹窦神经而引起腰痛;在椎间不稳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使椎体上、下缘骨膜增生、肥厚、膜内骨化、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小关节囊纤维化、黄韧带皱缩及肥厚、椎间小关节肥大甚至半脱位;此外,由于髓核吸收,椎间隙变窄,致使纤维环松弛并向四周膨出,甚至由于腰椎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可诱发邻近节段的椎间盘突出。这种一系列腰椎结构的病理改变,造成椎管、神经根管和侧隐窝狭窄,激惹或压迫神经根而产生腰腿痛等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特点
①发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病程在数年、十余年甚至数十年;腰、腿痛或伴有放射性疼痛,或有下肢麻木和间歇性跛行,下肢症状可单侧或双侧;②查体可见腰椎曲度变直或祉侧弯,腰椎活动受限,棘旁压痛,下肢痛觉减退,伸跟肌力减弱,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但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者少见。③影像学特点:X线正位片显示椎间隙高度狭窄、骨赘形成、椎体后部可见骨桥、邻近2个椎体部分硬化。侧位片椎间隙显示黑色阴影,即真空征及关节突进入椎间孔。斜位片可见关节突关节半脱位;CT显示椎间盘膨出,或邻近患椎间隙的椎间盘突出、真空征、软骨终板钙化等椎间盘症理改变及椎间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等;MR显示神经根和硬膜囊受压情况等。
诊断要点
本病不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其诊断要点为:①患者病史漫长,具有反复发作的腰腿痛等症状,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②本病多发于腰骶间隙,偶见于腰4~5间隙,影像学显示患椎间隙极度狭窄,重者仅为2~3mm左右,椎间盘变性,可伴有一般腰椎退变征象。其中椎间隙极度狭窄为本病特有征象,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若伴有邻近狭窄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征象,多为本病腰椎生物力学改变所诱发,不可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对策 一般可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卧床休息、推拿按摩、腰椎牵引、药物、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等,多可减轻或缓解疼痛,但易复发。目前对病情较重者多施行针对性减压术或椎间融合术,但手术创伤大,有风险、费用贵。对各地久治无效或拒绝手术者,可借助祖国医学的独到优势,采用中药内外兼治疗法并辅以腰背肌及腹肌功能锻炼,多可避免手术而获治愈之效。
【
返回
】 【
打印
】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
133021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