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保健
雨水时节注意防寒潮、健肝脾
更新时间:2013/2/19 9:54:21  点击率:1193    字体大小:

中国长寿商圈  

     冰雪消融 雨水一到,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完全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天气开始变得暖和,冰雪也融化成水,所有的生命都准备着绽放出新的活力。
     雨量比冬季多
     雨水节气到来,并不是说这一天一定会下雨,而是表示冬季少雨的现象将告一段落,从这一天开始,降水将逐渐频繁,春雨纷纷,润物细无声。
     雨水到,农活忙 正如农谚所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然而此时北方往往干旱多风,雨水珍 贵,正是“春雨贵如油”,这时小麦已越冬,开始返青,南方则雨水渐多,将开始插秧。
     雨水时节人体生理反应
     抵抗力有所减弱 易感冒
     雨水的气温冷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初春的雨露会使室外 温度骤降,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而抵抗力弱的小孩易引发呼吸系统的 疾病,比如咳嗽、感冒。
     容易感觉疲劳
     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皮肤毛孔、汗腺会产生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保持恒定的体温。
     到了雨水,人们常常出现头昏脑涨、手脚无力、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想睡觉的现象。那是因为气温回升,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了,而供给大脑的氧气则相应减少,影响了大脑的工作。生物钟不准了,也就会感 到疲劳。
     雨水时节养生原则
     慎脱衣,避风邪
     初春阳气长,阴气退,气候日趋暖和,人们便纷纷去棉穿单,把春天缤纷的色彩穿上身 。但此时北方的阴气未尽,且冷空气不时流窜到南方,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时节的温度不比寒冬腊月那样 冰冷刺骨,但由于气温转暖,人体的毛孔开始放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则会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感冒生病。
    多疏解郁结,养肝正当时 春季是养肝的最好季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多愁善感。“黛玉每岁至 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这其实就是一个病机,终日愁念困于心中,肝气淤滞不畅,引起全身气血紊乱,使其他脏器受到干扰而引发疾患。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司疏泄者,肝也”。可多吃 绿色食物,如绿色蔬菜、绿豆等。
    护脾胃,固本培元
    脾属土,土性敦厚,是万物生化的基础。在人体里,脾又掌握着消化津水、谷物、运 送养料,滋养脏腑、四肢百骸的本领,是一切气血生化的源头.因此中医学里称脾胃为“水谷之海”。人体一天所需的物质能量、气血。津液、精髓等,都靠脾胃产生,脾胃强健,原动力十足,脏腑的功能才会强盛;脾胃不仅生化能量,也是调节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雨水时节饮食进补方案
    多吃蔬菜瓜果,补充水分
    春季气候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脱皮敏感、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满足人体所需水分。
    少吃油腻 万物当春乃发生,春季也是阳气渐旺的时候,应少吃油腻食物,可多食红枣、淮山药、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补气壮阳;以免阳气过多外泄,无法蕴化于体内。若肝木生发过度,则会使脾胃受到损失,这也是为何春季肠胃多病的原因。
    食疗以汤、粥为主
    雨水时节,北方地区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等;而南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食疗多以汤为佳,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淮山煲猪瘦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等;遇气温湿冷时也可以汤养脾胃,如冬虫夏草炖水鸭、届豆花生炖鸡脚、杞子淮山炖猪肉等。
    雨水时节日常起居指南
    身体保暖不容忽视
    雨水之前的天气仍然比较寒冷。但雨水到来后,春天已经走出寒冷,姿态动人地明耀示人。沁人的花香,青草的气息激励着身心。雨水时节,一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精神调摄,维持积极心态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相对减弱,人体容易出现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症状。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要静心,需以精神的调摄为主。((小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心平气和,使肝气平稳不横冲乱撞,使脾胃得到安宁。
    平和心气,保证脾胃供养 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态,只有情志相适,再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常练“雨水正月中坐功”
    每天晚上23点至次日凌晨3点之间,盘坐。两手相叠按右大腿上。上体向左转,脖项向左扭转牵引,略停数秒钟,再以同样动作转向右。左右各做1 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即舌舐上腭,并两颊、上下齿唇间,此时唾液则增加分泌,养生家称为津液)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三焦经络留滞邪毒、咽喉干肿、呕吐、呃逆、喉痹、耳聋、多汗、目锐眦痛、面颊痛等症。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