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长照
学术交流
会员专区
公益项目
出版刊物
学术交流
保健
掌握征兆防“中风”
更新时间:2013/4/24 0:46:02 点击率:926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3/4/24 0:46:02 点击率:926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3/4/24 0:46:02 点击率:926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人到四五十岁以后,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逐渐变弱。循环系统的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内膜开始有类脂质沉着,引起内膜增生,使血管逐渐发生退行性与增生性病变,最后导致钙化甚至骨化。这种钙化或骨化,如果发生在脑动脉上,称为脑动脉硬化,“中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中风病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多留有严重后遗症。因此,人到中年,应对“中风”提高警惕,早做预防。
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有关中风病的观察和记述来看,患者在发病之前,多有症状可提醒本人和家属注意。症状表现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头项部:头部出现眩晕,有的为一阵发作,有的为反复发作,时间多在清晨起床、疲劳和洗澡之后,转头回望时也会发生。还有不时原因的头痛、颅内鸣响、头沉重感以及无故颈部直硬感。
眼部:两眼发怔发直、眼前常见旋风、视力下降或部分视野看不清甚至偏盲。下眼睑经常跳动。
唇、舌:上唇有时一阵跳动或上下唇凑合发紧,睡卧时口流涎水,舌活动发短、发直,发音改变,有讷吃现象。
耳:听力下降,爱打岔,耳内有风响或蝉鸣音。
四肢:一手或两手常常发抖,无名指每日均发生一时性的屈而不伸现象,拇指无故自动,指甲缝自觉出冷气。一侧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无故发麻或抽筋、肌肉无故跳动、肢体乏力并感觉异常(如肢端发凉、疼痛,足外侧皮肤发紧)。膝关节缝或趾甲缝出冷气、踝关节一阵发软向外扭倒,两下肢步履失调。
心窝部:或一阵发堵,或一阵发空,或一阵发忙。
精神状态:精神易疲劳,记忆力衰退,近事明显遗忘。思维迟钝,理解力和判断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工作效率低。情绪不稳定,容易急躁发怒,有时出现不自主的哭、笑或欣喜。但一般情绪大都低沉、烦闷,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睡眠浅,易醒或爱瞌睡甚至有表情淡漠、漫不经心、固执等性格改变。
此外还有睡卧时身子发沉、无故一阵气喘、鼻出血、各种失语(想说说不出来,听不明白别人说的话或不能思考)等表现。
上述这些现象,都是大脑供血不全的表现,是中风的先驱症状,它们或部分出现,或交替出现,或先后出现,或反复出现。中老年人及其家属如能事先了解这些征兆,及时发现征兆,对预防中风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旦发现就应提高警惕,定期到医院测量血压,检查心脏、血管的情况并及时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防止中风的发生。
平常还应做到,心情愉快、达观,戒大喜、大悲;生活规律,有条不紊;饮食有度,以基本吃素为原则,戒过饱,动作稳重,转颈扭头和蹲、起不过急;劳逸适度,锻炼量力;禁烟节酒,控制房事。
掌握中风征兆,密切注意日常保健,将有利于中风病的预防。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后,体表的血管扩张变粗,全身的血液流向体表的增多,流向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因而会发生缺血、缺氧,出现困倦、昏昏欲睡现象。
对中老年人来说,缺血性脑中风易在暗中隐藏,它和春困的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
据研究,大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中风的病人,在发病前七八天,常频频出现打哈欠、困倦、头晕、无力、打盹等现象,这是因为中老年人的血管较硬、弹性较低、管腔变窄,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而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人,表现更为明显,严重时会出现缺血性脑中风。
【
返回
】 【
打印
】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
133021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