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保健
老人失眠的原因及护理策略
更新时间:2013/5/29 12:15:46  点击率:770    字体大小:

   老人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是一种很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轻者表现为入睡难,入睡后容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一般对身体并无太大影响,但是中度乃至重度失眠则整夜未能入眠,严重的影响了生活质量,现就常见的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引起失眠的原因  

    1.1心理因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激动、愤怒或思虑过多是引起顽固性失眠的主要原因。

    1.2生理因素:精神紧张、饥饿、疲劳以及一些疾病如关节炎、溃疡病、心绞痛、偏头痛、心律失常、睡窒息(呼吸障碍)、腿部持续痉挛、脑波活动异常等都可引起失眠,随着年龄的上升,睡眠效果也可发生变化而引起失眠。

    1.3药物因素:药物滥用,药物依赖及戒断症状均可引起失眠,常见的药物有兴奋剂、镇静剂、甲状腺素、抗心律失常药等。

    1.4不良的环境和习惯:如噪音、光线强弱、冷、热都可使人失眠,过饥、过饱、临睡前剧烈运动及休息无规律都可影响睡眠。

    1.5其他因素:咖啡因及酒精影响。  

    2.护理措施 

    2.1针对病因进行护理:失眠只是老人自己觉察到的症状,要警惕它可能掩盖着的重要疾病,为此护理员必须重视老人的主诉,询问失眠开始的时间及失眠为什么持续存在,以往是否治疗及其效果如何,同时要配合医生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调查,要针对发现的原因进行处理,如有老人只戒饮夜茶,失眠症便可自愈,有的老人只要白天不睡,夜眠便立即改善,对于躯体疾病导致的失眠,要治疗疾病本身,如深夜发作的溃疡病疼痛,应于睡前吃点食物并服用止痛药,而大量入住老人院的失眠多由于心理因素或精神疾病,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或精神药物治疗。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睡眠减少可影响老人的意识,情绪的稳定以及机体的恢复,因此在对老人的生活照料中护理员通过仔细的观察,应用正确的沟通技巧来缓和老人的焦虑,激发老人治疗的信心,使其精神松驰,以利睡眠。

    2.3指导老人进行身心放松技术训练:因为松驰状态可使大脑的唤醒水平下降,从而促动系统功能降低,营养性系统功能增高,因此在进入松驰状态时,个体可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老人心情轻松愉快,全身感觉舒适,如在临睡前指导老人进行睡眠限制法来改善睡眠,这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睡眠障碍中心主任,心理学家亚瑟·史必耳曼提出的,方法是:把原先躺在床上的时间减少两小时或更多,白天不要休息或小睡片刻。在睡眠开始改善以后(通常是一两周内)增加自己躺在床上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5分钟。当你连续5个晚上上床不到30分钟就睡着了,再多给自己15分钟睡眠时间以示奖励。

    2.4指导老人进行自我催眠暗示疗法,可使老自我控制自身状态和行为,治疗对通过采仰卧位或坐位,使身体各部处于舒适放松的姿势,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感受,采用自行闭目安神,调整呼吸,数呼吸,听呼吸声等方法,再结合用意念按一定顺序放松全身各部分肌肉进行自我催眠和暗示,鼓励老人要不断地利用“信心、勇气和满足”等积极性情感和美好的意象驱除“烦闷、不安和悲伤”等各种消极性情绪,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治疗有进展时,积极鼓励老人,如老人自述睡眠达4小时时可制定睡眠达6小时的目标。

    2.5指导老人讲究睡眠卫生:首先要鼓励失眠老人建立有规律休息制度,并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取消午睡及白天打盹,督促老人早晨不管如何疲劳和精神不佳也要在相同的时间按时起床,坚持锻炼,久而久之,便可显效。

    2.6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忌饮夜茶咖啡,睡前不要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定时就寝,上床就关灯入睡,形成条件反射,不要养成在床上看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睡前热水泡脚或按摩神门,三阴交穴位,饮热牛奶以镇静安神。同时重视房间环境的布置,注意床铺舒适,调节室温和光线,减少噪音,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尽可能不在夜间进行、做到四轻,并去除各种可能引起的不安全因素。  

    2.7正确服用催眠药物::有些老人过分依赖药物每晚必服,剂量也越用越大,而又有一些老人又过分恐惧催眠药物不敢服用,应告知老人这两种态度是错误的,要在针对失眠的病因进行治疗和讲究睡眠卫生的基础上,指导老人间断合理使用催眠剂,收到效果后果断停药,以便充分发挥药效并减少其副作用,告之老人用药目的是为重建睡眠的正常规律,且服用催眠药要多饮水,20分钟后待药性出现时便上床熄灯安眠,而不宜上床后再服药,对顽固性失眠者应用中药进行调理或用酸枣仁12-25粒研末睡前冲服。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