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长照
学术交流
会员专区
公益项目
出版刊物
学术交流
社工
留港做社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更新时间:2019/8/23 18:56:25 点击率:619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9/8/23 18:56:25 点击率:619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9/8/23 18:56:25 点击率:619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行动是表达道德的唯一方法。
——珍·亚当斯(美国社工、改革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风流人物,当看今朝。
近十载,留港社工一直默默地成长着,付出着。为了能够集中展现留港社工的精神面貌,留港社会工作者协会特推出「留港社工传计划」。希望通过书写留港社工中的典型人物,让读者了解留港社工这个低调、坚毅、可爱的群体。
一、缘起
岭南的回南天下着绵绵不绝的雨。在香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些特殊的年轻人。他们来自内地,胸怀理想,来到东方之珠,攻读社工专业,并且留在香港,任劳任怨,服务社会。他们分布在各个社会服务领域,有复康、安老、青少年、社区、家庭等,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他们就是:留港社工。
随着内地与香港的联系日益加深,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包括社工在内,各行各业年轻人在内地和香港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成立于2014年3月30日的「留港社会工作者协会」( Hong Kong Chinese Social Workers Association,以下简称「留港社协」),是本港唯一以行业为连结的留港青年组织,目前已拥有会员约300人,致力于凝聚会员、服务社会、促进专业交流。
如今,协会推出「留港社工传」计划,寻找多个留港社工代表,分享他们的留港心路历程,展现留港社工的酸甜苦辣。
二、社工与留港社工
提及「社工」,在内地与香港的形象可谓有天壤之别。
在中国内地,长期的集体经济模式让民众习惯了有事找「工作单位」或者街道办事处,因此,独立运作的社会工作专业非常晚近才发展起来,大家对于社工的印象,往往与「义工」、「志愿者」混淆,甚或与「居委会」联系起来。
而在香港,市场经济和社会服务职业化进程早,公民社会发展较成熟,因此,专业有为的社工团体早已遍地开花。香港市民对于社工的认知也多为「助人」及「专业」等取向。因此,一份职业,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与认知差距。
造成这个差距当然与两地不同的历史背景及社会体制息息相关。20世纪开始,国际上一些慈善团体逐步在香港成立,从最初的扶贫救济,到现在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服务,香港建立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体系。
社会工作者不但承担宏观上的扶贫、安老等责任,更细致地解决家庭问题、心理问题等微观领域,使得社工变成了一个光谱齐全、全人发展及助人自助的成熟专业。
经历数十年沉淀与传承,社工行业除了在香港立法会有自己的席位,更能影响香港的财政收支,并为全港市民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社工在香港,绝对是不容小觑的力量。
从1999年开始,港府逐步放宽内地学生在港就读本科及研究生的条件,来港攻读本科、硕士的内地学生与日俱增。这些学生所选的领域中,自然以传统的香港优势科目——经济、管理、金融及法律等居多。然而,有一小部分人,也怀着理想与好奇心,选择了社会工作系,开始了留港社工的奇妙旅程。
在港就读社工学位课程,若想顺利毕业成为一名注册社工,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首先,能够被录取就读注册社工学位课程,已经是过五关斩六将,除了必须预备的一系列申请材料,还要经过一至两轮的个人或小组面试。
而每门课程想要拿到学分,除了上课,还要写几千字的论文,与同学配合做小组项目,进行演讲等,当然更有挑战性的就是两年内须完成900小时实习(通常在2-3个不同的机构完成)。
这样的过程对一个香港土生土长的学生也不是可以轻松面对的;而对于初来乍到的内地学生,一开学已经要准备好踩足油门应付接踵而来的各项课业压力,更要认识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面对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若是从内地北方来港的学生,他们更是要面对听读粤语带来的情绪和学习压力。
实习是对一个学生要成为「通才」社工的全面塑造过程。对于从非非本地语境中长成的内地生,在进入一间本地社区机构服务时,别扭的口音常常让自己不自信,再加上对本地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一知半解,在做起工作的时候往往要比本地同学显得慢拙,甚至有时感觉服务对象比自己还「 专业」。
所以,通才社工第一练成的功夫是「脸皮厚」,面对嘲笑或指责,要有一颗强大的心和接纳自己现状的心态。
然而,经历过两年的锤鍊后,现实的压力又接踵而至:就业、安居,乃至成家立业,每一个阶段都面临新的迷茫、挑战与蜕变。相形于骨感的现实,他们还有一腔使命感;纵使前路迷茫,他们依然有克服焦虑的信心。因此,在聚在一起时,留港社工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三、留港社协
现任会长解雯就是2005年已来港就读注册社工学位课程,自己经历了从求学、实习、找工作到定居在港的过程,如今目睹一代代学弟学妹来港求学,投身社工,她说:「同辈的陪伴很重要,所以,我们想把过来人的经验与后来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互相取暖,彼此帮助。」
留港社工早前的一批「师兄师姐」,已经常组织联谊。在2013年年底的一次旅行中,他们想到:助人自助,何不成立自己的互助组织呢?说干就干!
2014年3月30日,「内地留港社会工作者发展协会」(协会前称)正式成立。并相约协会的使命是:凝聚内地留港社工力量,发挥其社工专业理念及技能,助人自助,服务香港社群,并成为中港两地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桥梁促进两地专业交流。
社工天然的理想主义和行动力,让协会很快就能够运转起来。第一批协会骨干也来自香港不同大学毕业的留港社工:比如第一任会长汪国波,是城市大学毕业的「师兄」,第一任总干事陈遥是中文大学的「师姐」;第二任(现任)会长解雯,是港大的「师姐」,自然而然地,一批师弟师妹,便在同门的感召下,迅速聚集起来。
其间,大学的老师、行内的前辈,也提供了诸多帮助。譬如,中文大学的社工系毕业同学会的前任会长黄万成先生多次给予协会帮助与鼓励,已退休的社会福利署福利专员李永伟先生也亲自落场,为协会成员传道解惑。
这个行业的热情像烈火一样,为协会的孕育和发展注入了能量。从内地来港就读并留下继续工作的人有很多,但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像社工一样,自发地生出自己的组织,并快速地吸纳业内人士,顺畅地运作下去。就如前文解雯会长所言——社工专业「自助助人」的内生性质早就「预言」了这一切。
协会在成立之初,颇像一个家庭,聚拢了留港发展的社工同侪。因为成长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内地,香港的职场文化与工作氛围便显得权责分明、边界清晰。
这些伙伴们很快将协会视为一个情绪支援与情感联系的场所,弥补在工作中缺失,而在生活中难寻的温暖。因此,诸如节假日聚会、母亲节献礼等情感导向的活动,大受欢迎。
与此同时,协会也邀请师兄师姐,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各样服务技巧与手法,分享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让成员装备更为专业的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对于协会成员,身处高度竞争的香港社会,这些培训与分享显得十分必要。
五载春秋,协会的发展也见证留港社工的成长。在充斥机遇与挑战的今日,留港社协意欲做出新的尝试。
一方面,协会期望将职能「升维」,真正去展现留港社工群体的专业形象,让这个群体被行内乃至香港社会更全面及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协会也将提供一些切实的服务给留港工作的内地人士,发扬社工的助人精神,传播服务的价值。
四、留港社工的贡献
香港在近几十年早已完成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及本土化的进程,而目前内地无论在社会服务体制改革还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留港社工受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双重滋养,既为香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不同的思维,又胸怀四海,满有激情,抱着贡献祖国的心志。
从内地来香港就读注册社工课程的同学,有约一半的人会在毕业后的1-2年内回到内地工作,或转行,而留港工作的社工们已经渐渐在香港获得同事及上司的认可,在不同的领域内,融入其中,毫不逊色地为香港市民提供着专业的服务。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纲要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二区九市做了通盘的规划与畅想,并要打造大湾区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区域。
纲要特别提到,大湾区要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方面促成更多合作,除了促进社会保障的跨境运作,亦要促进粤港澳的社会福利界专业合作。
未来的留港社工,不仅能在香港专业的土壤上汲取养分,绽放光芒;更可期待在大湾区的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将香港专业的服务带回内地,将内地的行业动态带来香港,承接两地社会服务发展,并在其中大有作为。
当然,在大湾区的资源整合及陆港共融的大势中,协会将继续发挥枢纽作用,让留港社工的价值在更广大的区域得以体现。
【
返回
】 【
打印
】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
133021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