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长照
学术交流
会员专区
公益项目
出版刊物
学术交流
社工
社区工作者为什么要有社会企业思维?
更新时间:2019/8/23 19:07:08 点击率:561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9/8/23 19:07:08 点击率:561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9/8/23 19:07:08 点击率:561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昨天晚上看了一篇推文《无人商店烧光40亿,我们谈的新消费究竟在谈什么?》:近期,台湾711无人商店停止拓展,而在大陆烧光40亿人民币之后的无人便利店创业公司几乎全部倒闭。
推文作者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无人商店为什么会失败?大家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是失去人情味的无人商店重复购买率低落,相对于传统商店几乎没有太多吸引力。
关于“烟火气”
作者感慨说:如果说我们找到社区的一个创业点,找一个技术团队进行所有的影像分析,来对居民进行画像,再用AI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在这样的高科技的思维基础之上,运营一个更棒的无人商店,但是也许,消费者有时候真的要的只是一个人与人接触的、有温度的小店,走到那家店之后看到店员开心、微笑的表情。
无人商店创业失败的启示是什么?就是在社区开一个店,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是多么的重要。
无论市场如何变幻,社区里还是有很多夫妻老婆店,对居民很熟悉,几十年开在这里,居民关系特别好,很多家长里短的都清楚。但在今天,这些有烟火气的夫妻老婆店受到了大资本强烈挤压。大资本非常高效地在社区拿空间,开店,连锁化、规模化、标准化运营,靠成本管控、物流链、规划化来降低运营成本,然后快速的扩张。
我们也看到,并非所有的资本助力落地社区的运营都是成功的。你完全抛弃人的因素,店就会变得冷冰冰,居民会用脚投票,哪怕网红店(很多网红店也是纷纷倒闭)、新鲜感、价格有杀伤力等等,最终都换不来大的体验感、满意度和温度。
大资本进入之后,炒高租金,强化坪效,充分的竞争使社区商店走向了平均利润,而这样的平均利润、高租金对于单打独斗的夫妻老婆店是很难维持的,所以纷纷败下阵来。
我们看到,很多社区商业空间被这些大资本或者说连锁企业攻占,媒体看不下去了,公众也觉得审美疲劳,一些高层领导也看不下去了,责成有关部门重视社区商业的“烟火气”问题。
2014年出了一部香港电影叫《潜龙风云》,这两天正巧看了。电影场景里有浓浓的香港街头文化、社区文化的独特元素,一个黑社会老大金盆洗手后,喜欢上了一个开茶餐厅的小姑娘。这样一个小餐饮店,不断地遇到各种侵扰,侵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逼她搬走。背后就是一个地产商,地产商在电影里就成了黑恶势力的代表。
在今天,不光是香港,尖沙咀地区这种小店越来越少,连代表香港多元文化的重庆大厦未来也有可能会被地产商干掉。对于上海这样的城市,这样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了。
怎样在社区里面保持这种“烟火气”的小店?有社区文化特色的企业、有温暖的小店要能生存,才能保持这个街区的独特风貌。
我们也非常乐见,光靠资本砸出来的商业模式在社区并没有一帆风顺,就像无人便利店这样的一些探索。任何的只靠外界的强力资本(如创业投资)或者外界强力资源(如政府强推)砸出来的项目,不一定能在社区里长出什么好果子,如ofo小黄车,还有很多国有资本投资的某某社区频繁关店,这样的新闻不时可见。所以说,社区业态的运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运营
我们再去看另一个大的领域:由政府、国企或者由政府背景的机构推动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运营,像邻里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片区中心等等这样的公共空间,如何才能更好地运营?
当然,光靠政府支持去运营这样的空间,只是养几个人,搞一点活动,购买社会组织和购买企业其实是一样的,给多少钱做多少事,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这种模式出来的公共空间也没有太大的前途,提供的仅仅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对于居民来讲,也只不过是比较少的群体获得了低端的公共服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这些公共服务是可有可无的。
而且,单纯政府投入的模式往往很难运营。2011年,英国最大的养老集团南十字星养老集团,拥有750家连锁养护院,4万多名员工,管理着47000张床位破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危机之后,英国政府缩减了公共开支,鼓励老人采取成本更加低廉的居家养老的方式,而南十字星集团的客户70%是由政府买单或者支持的,所以就导致了入住率的下降。入住率一下降,运营资金就出现了问题。
发达国家的英国面临的情况也开始在国内出现,社区邻里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的运营,如果单纯靠政府,一旦政府财政经费吃紧立刻影响这些项目的服务。
而老百姓的需求又越来越高,老百姓会跟你说,这里有这样好的公共空间,规划里是为我们服务的,为什么服务这么烂?未来这样的诉求只会更加强烈。
综合前面分析,无论是社区商业还是公共空间的运营,单纯走向纯商业或者纯公益都有问题。
所有的社区业态都指向了一个方向,体现出了一致的逻辑和要求:所有的社区业态都要去运营人,去运营社区关系,去做社区人与人的连接,彰显强烈的社区属性。哪怕是商业企业,如果没有建立起社区的信任和关系,最终还是会被居民抛弃。
进一步的结论是:无论是社区商业从业者,还是公共空间里面的社区工作者,都要做社区的深度运营,这种深度运营的背后就是社会企业思维。
社区公共空间要有运营思维,运营思维就是企业思维,企业思维是什么?一定要能够做下去,即便政府给的钱少一些,也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资本的产出,能够把空间的坪效、社会价值运营出来,这样就可以获得政府更大的信任和百姓的更大认可,这样才有信心说我真正把这个空间运营起来了,而不再仅仅是政府购买服务了。
如果要实现持续运营,非常重要的是降低运营成本——要有低价的人财物的支持。为什么低价?如果按照市场价,那你没有任何优势,你只能靠深度的社区运营去吸引大家来参与,来捐赠,去做志愿服务,这样才能有更低的成本。
对于公共服务业态来讲,如何降低人财物的运营成本成为干得下去干不下去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政府政策引导的方向。
时间银行
近来,民政系统开始试点推进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前两天,华师大和《探索与争鸣》杂志共同开了一个“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与区块链”的圆桌会议。
北大、南大、厦门大学、复旦、上海社科院等等专家出席会议。“时间银行”这件事,我在“社邻家”公众号上连续发了相关文章。“时间银行”的目标是什么?就是降低社区养老机构的人力成本,成本降下来之后,为老人服务的价钱也可以保持在合理标准,老年人才能够消费得起,这样的话为老服务才能够做下去。
单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模式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养老企业利润极低,做社区养老的机构基本上都不挣钱,老人享受到的服务都是一些低端服务。
全国各地在试点的很多事,都是在降低运营成本。成都出台社会企业的政策,支持社区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参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样的公共空间运营,所以成都的这些空间倾向于找社会企业来运营。
社会企业有运营压力,而不仅仅躺在政府给的那点钱上面。社会企业的运营,在逼着激发社区的内在动力,整合社区的内在资源,找到社区达人,提供志愿服务,总体目标也是使运营成本降下去,政府的投入不要持续增加。
当然大家会说,除了降低人财物的运营成本,还有一种运营思路是什么?我称之为情怀产业,就是让大家为情怀、共识或者好东西、文化产品买单,基本是高价买单,高价买单一样可以支持起社会企业的可持续运营。
比如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创办于1993年,那时大家对于毒米、毒奶粉、农药残留蔬菜非常关注,一些家庭主妇为食品安全动员起来,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把有共同理念的人联结起来建立共同信任。
今天,已经有7万户家庭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希望大家为那些并不光鲜的,甚至称之为“蕾丝花边”的蔬菜买单,并且还是高价买单。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农友稳定地生产安心食物。合作社就是用有机、环保、支持在地农业的这些情怀串联起了这么多人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我称之为情怀产业。情怀产业当然也可以极大降低人财物的投入,很多的合作社的社员都成了机构志愿者。
前面提出了两难的问题:如果单纯地走向商业,或者单纯地走向公益,其实都挺难,两个方向都不易。而如果要找一个合适的中间业态,就是社会企业的业态。很多专家说未来企业都是社会企业。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讲,无论是运营公共空间,做社区治理,涉及到的运营的事会越来越多,都需要具备社会企业思维。
对于社会组织、公益组织来讲,你不具有社会企业的思维,就很难在社区公共服务领域里面立足。你运营的空间一定要重视坪效,讲服务收益,讲社会资本,讲投入的回报。
对于社区商业机构来讲,一定要讲服务,讲人与人的连接。这说明我们都在跨界跨向了一个中间业态,就是社会企业相关业态。社会企业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词。
社区工作者要有社会企业思维,要有企业思维,要去想如何更有效地获得低价的人财物,或者通过情怀获得高价买单,从而使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社区相关业态的经营
我们这些做社区相关业态的经营者,包括社区工作者,一定要去研究如下的一些业态、一些问题或者现象。这里面涉及人财物三个方面:
人,要去研究社区合伙人,研究社区达人,怎么样鼓励他们愿意分享技能,怎么样鼓励社区创业者,志愿者,以及志愿者骨干,要去研究这样的一些对象。
财,要去研究社区基金会,研究当下要推还没怎么推的慈善信托,去研究公益捐赠,研究众筹、微志愿。目标是什么?就是使我们的项目有更低的筹款成本,有更大的财力支持。
要注重形成一个围绕财的生态体系,使愿意支持你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要在社区里做众筹,大家支持了你,我们又执行了一个好项目,这样的好项目又吸引更多的人来支持你,就可以形成一个滚雪球效应。
物,要去研究共享,包括剩余物资共享、捐赠,共享社区、共享教室。将更多的空间做成共享空间,甚至共享技能,都非常有意思。还要研究环保相关的业态,如二手超市,还要研究当下非常热的垃圾分类等等。
我们研究关于人财物的一些现象、问题、业态,培养运营思维,能够运营这些人财物,你才有信心地说我是一个合格的社区工作者,或者说我是一个合格的社区业态的运营者。
【
返回
】 【
打印
】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
133021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