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长照
学术交流
会员专区
公益项目
出版刊物
学术交流
社工
刘宇:高效能社工的七个习惯
更新时间:2019/10/25 14:18:03 点击率:947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9/10/25 14:18:03 点击率:947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更新时间:2019/10/25 14:18:03 点击率:947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西方有高人,名曰斯蒂芬,著书“七习惯”,管理奉圣经。而今谈社工,七招下天山,守得开明义,成长阔一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斯蒂芬·科维经典之作,全球销售上亿册.首次出版:1989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研究生毕业,还在社工机构实习,是部门领导推荐给我看的。而今,我想试着推荐一下我所理解的“高效能社工的七个习惯”。拥有这7个习惯的社工,习惯更优秀,工作更顺利,发展更高远!
斯蒂芬科维在书中提出“全面成功才是真正成功”的思想。书中列举了达到“全面成功”的七大准则,其本质就是人类“从依赖到独立,又从独立到互赖”的心灵成长历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进行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的修炼。
而现在,我发现,就我所热爱的社工事业来说,同样可以套用这七个习惯,达到一种长期获得工作动力的效果。社会工作者,也有着类似的逻辑,从迷茫到独立,从自我强大到群体利他的过程,沿着这样的路线,就可以获得长久的拼搏动能,让你执着的“用生命影响生命”理念和坚守的社工“助人自助”事业伴随一生。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措施,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根据情绪和外在环境来下决定。积极主动的人是变革的催生剂,他们放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自卑,不怨怼,发扬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知、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积极主动出击,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
社工解读:社工之路高远而又充满艰辛,璀璨而充满磨砺;积极面对,是贯穿始终的。我们每天用心服务,码字疾书,怀揣情怀地倡导“爱的奉献”。我们不畏人情冷暖,不畏认知薄弱,不畏地位低下,不畏薪水微单,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选择勇(永)不退缩,这些行动与意识产生交互,让你变得更强。
从此,你会知道一个真理“办法总比问题多。”积极主动,是高效能社工应有的本源。而一次次挑战,加深了“我能行”的感觉。优秀社工都是积极社工,那些动不动就吐槽、需要保姆式照顾、或者认为做了工就多么了不起的并不是真社工。
习惯二:以终为始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专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一种文化。
社工解读:以终为始对社工来说,就是以目标为导向,倒推你的计划。好的行动一定有目标,好的社工也绝不盲目。比如你想在6个月内完成个案指标,就一定要倒推计划,并以此来安排你的工作。
大到一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小到一场专业考试,从脑海中回放思维导图的过程,这种反复训练大有裨益。你将会逐渐形成好习惯,在你的行动中加入时间节点和标准节点,行为更加靠谱。没有目标,就没有工作效果的评估,想清楚现阶段的目标,分解你的行动,你将获得一个非常好的执行。有计划地推进大项目,是高效社工天然具备的思维逻辑。
习惯三:要事第一
要事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和时间。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及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来,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顺位去解决。
社工解读:要事第一对社工来说,就是一定要把关键工作事项作为核心来做,当做“今天做不完就不睡觉”的重要紧急事情来做。实际上,放眼人生几十年,工作成败绝对是“重要且紧急”的人生大事儿之一。
要事第一,对社工而言,就是无论多忙,都要在一周中安排出你的要事专属处理时间。当你真正落实好此项时间管理时,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才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快评估查验,才开始临时抱佛脚的社工不是高效的社工。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争取更丰富的资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工作伙伴或家庭成员,则更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协助对方找到互惠的解决方法,是一种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社工解读:双赢思维与社会工作有特别多的共通之处,在我看来,这条对应的应当是:一个人的力量与资源有限,不如一群人发挥团队力量更能最大化地做好服务;或者理解为社会工作者的资源连接者角色。
比如你自己可以很有经验,但发展数年、达到一定程度、遇到职业瓶颈、倦怠与枯竭时,还要继续固守不变吗?多数社工此时都会有所改变,从一线实务型社工转变为一名专业利他型督导。之前只要自己做好基本实务工作就好,现在不仅要自己搞明白还要督导同工,实际上就是一种多方共赢。
当你成长为拥有更多的利他和共赢行为的社工之时,你将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更强的持久动力。社区等团队型社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大的方面来讲,每年一届的中国慈展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公益,推动更多人做公益,形成和谐大同的社会氛围,其实这也是一种共赢。
习惯五:知彼知己
当我们舍弃焦躁心,改以同理心去真诚聆听服务对象,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卸下防御心,坦诚面对,双方相互的了解也就更加顺畅自然。彼此需要理解,换位思考;知己需要勇气,能平衡,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社工解读:知己知彼这条讲的是沟通,对社工来说,则是多元化的成长。知己知彼更容易获得服务上的优势。个案工作当中的知己知彼,有利于“用对方听得懂的话”来获得认同。而对于一些差异文化或不同经验下的服务交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才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成长。
居民类型是多元的,懂得不同人的价值与坚持,才能收获更大的心胸。当我们能理解弱势群体的感受(空巢老人的感受、单亲妈妈的感受、残障人士的感受、自闭儿童的感受、公益人的感受、志愿人的感受……),社工服务对你来说肯定会更有价值和成就感,这也就是所谓的“需求为本”或“以人为本”。世上的绝大多数不信任都来自于误解,社工圈里也常常如此;知人才能善用,这可能也有助于行业留人、用人,降低专业社工流失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采取远胜过个人之见的第三种方案。这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彼此理解,甚至是称许、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智慧。
个人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基础,能使整体获得1+1>2的成效。实践统合综效人际关系的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1+1=1/2),不以妥协为目标(1+1=1或1/2),也不仅止于合作(1+1=2),追求的是创造式合作(1+1=3或3+)。
社工解读:儒家国学讲求中庸之道、和而不同,这是中国智慧的统合综效。统合综效和社工关系也很大,尤其当你是在团队类型部门中打拼,这点就更有借鉴价值。如果从社会工作者角色来解读,其实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连接资源,是整合资源,实现“社工+”联动优势。
比如现在国内社会工作服务基本都是免费的,由纳税人出资、政府买单;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单一的资源获取模式其实有局限性,虽然政府逐渐在增加投入,但如果能拓展筹资方式则是锦上添花。中国公益市场行业前景广泛,这种整合方式在各种项目中体现最深。任何一个好项目,都是统合综效的结果(资源和方法),这非常值得交流和研究。另一方面,统合综效有助于促进服务。社工利用优势视角,挖掘案主闪光点,正向转化被贴标签的负能服务对象,达到增能赋能效果。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方面(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个人及组织而言,不断地更新及改善,使之不致呈现倦怠及老化,并开启新的成长路径。
社工解读:不断更新很容易理解,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的“80学时提醒铃”时时在耳边萦绕,但还不够。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素养,并为之努力再努力。这个过程贯穿社工生涯的始终,也是不断获得社工动力的源泉。
不断更新,对服务对象说就是自助,对项目运营者来说就是打造品牌,对机构来说就是深耕管理,对行业来讲就是不断发展……对社工来说,就是从助理行辅到一线社工,到督导助理,到初级督导,到中级督导,到高级——不断升级成长的过程。这看起简单,却是任何事情保持持久动力的真谛所在。
高效的社工,有七个习惯(总结):1、积极主动自动自觉。2、有计划有目标地成长和进步。3、将工作安插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4、在服务中不断找到合作伙伴和同行者。5、以开放心态发现社工文化的多元和美好。6、通过整合将公益价值放大并更多利他。7、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更棒的公益达人。你是个高效能的社工吗?(来源:社工观察)
【
返回
】 【
打印
】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
133021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