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走出嫉妒怨恨的陷阱
更新时间:2014/11/7 12:33:12  点击率:840    字体大小:
      老年人的人格发展往往呈两极性变化。许多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格日益走向成熟,如稳重、深思熟虑、关心事物的本质、宽厚、豁达等等。而有的人则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老年期的一系列变化,导致人格发生消极的变化。如,嫉妒、怨恨。
      嫉妒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心理。只有那种从内心感到自己不如人的人,才会妒心横生。嫉妒是软弱、失落的表现。培根说:“嫉妒总是与我的比较俱来的,没有比较的地方就没有嫉妒。”而社会生活中的差别,总会让人进行自觉的比较。如果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进行比较,那就必然产生嫉妒和怨恨不满。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怨恨是老年人不适应状态的典型多发症状。嫉妒和怨恨是生活中的贬义词,但有时这种心态的形成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一些老年人对此缺乏自知,有的不肯承认。
      在传统封闭的社会中,老年人的年龄、经验、阅历占据很大优势。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多变化更适合年轻人的心态。有些老年人从心底里羡慕年轻人的生活境遇,也懂得吐故纳新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在感情上却难于接受这一切。于是就对年轻人或新生事物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或者有意贬低、压制年轻人,以此实现内心的平衡。
      但靠贬损、压制,实现内心平衡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巴尔扎克说:“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嫉妒既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同时还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嫉妒不同于愤怒。愤怒可以通过宣泄获得释放,嫉妒却是一种慢性痼疾,一旦染上则成顽疾,先要毁蚀自己的心灵。因此,要适应社会,老年人就必须走出嫉妒和怨恨的陷阱。
      首先,老年人应该放弃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工作来证实自身价值的想法,彻底调整看问题的角度,使自己尽快进入新的社会角色。
      其次,老年人应充分利用自己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优势,把自己的既往经验和人生阅历用于开发新的生活领域,不要在不可比的范围内去与年轻人做比较。
      第三,做一个仁厚长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以成熟自信的心态去真心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心甘情愿地去做社会前进的铺路石子。
      只要这样做了,你就会感到自身的价值,而不断减弱、消除失落感和无用感等消极心态。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