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干预效果
更新时间:2013/8/12 8:37:55  点击率:981    字体大小: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心理行为症状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老年性痴呆出现心理行为症状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BPSD)改善情况。结果 早期老年性痴呆出现心理行为症状患者心理症状以失眠、抑郁、身份识别障碍为主,行为症状以漫游、躯体攻击为主。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PSD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BPSD发病率高,及早予以综合干预措施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期老年性痴呆;心理行为症状;临床特征、心理干预
  老年痴呆患者绝大部分都有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及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分析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分别采用综合干预和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痴呆分型标准确诊,并按照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BPSD)的定义诊断为痴呆的心理行为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4~77〔平均(69.8±4.9)〕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1人;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3~78〔平均(70.2±6.9)〕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1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与患者家属交谈,对患者行为进行观察等方法,将两组患者的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进行分类统计,并根据阿尔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判定患者的BPSD所属分级,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分布情况。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干预措施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BPSD的改善情况。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以5-羟色胺抑制剂为主,如氟西汀、帕罗西丁等。抗焦虑药物采用苯二氮艹卓类,如艾司唑仑、硝基安定等。
  1.2.2 观察组
  1.2.2.1 环境干预
  环境因素是痴呆的易患因素。痴呆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其所处环境应适应痴呆患者的特殊需求。痴呆患者理想的环境应具备熟悉、没有压力、相对固定、刺激性小的特点。通过柔和的灯光、温暖平和的装饰色调,地毯吸收声音,并配以适当的环境音乐,可以达到没有压力、刺激性小的效果。同时选择安静的环境,防止过于嘈杂吵闹刺激患者。尽可能保持日常活动安排的一致性,防止频繁变换日程,对其造成压力,使BPSD恶化。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会有明显的睡眠紊乱,不良的睡眠结构和方式会使患者及护理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且明显增加护理者的焦虑及疲劳感。因此,尽可能培养痴呆患者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夜间睡眠质量,可以防止患者BPSD恶化。
  1.2.2.2 营养干预
  营养不平衡也是痴呆的易患因素,偏食、营养摄入不平衡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尤其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因此,应对痴呆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均衡搭配,尽量使患者全面摄入多种营养成分。
  1.2.2.3 生活习惯的干预
  抽烟、长期饮酒是痴呆的易患因素。协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适当增加体育锻炼等措施,可使患者心情平和,降低患者出现心理及行为症状的概率。
  1.2.2.4 心理干预
  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医疗配合等事项,当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妄想、攻击等痴呆的心理行为症状时,要注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谈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和患者争论,要顺着患者的思路去引导患者,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情绪得到控制。
  1.2.2.5 行为干预
  适当的行为干预能缓解痴呆患者的轻度抑郁,对其出现的攻击行为也非常有效。鼓励痴呆患者进行相应的活动,鼓励患者讲述愉快的经历,使患者尽量处于愉快的体验中。护理者应明确告诉患者他们的日程安排,尽量以温柔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者进行交流,适当的采用触摸方式,如抚摸手背、触摸肩头等可使患者感到被重视、且有舒适感。多安排患者参与一些音乐、艺术、运动类的趣味活动可以有效减轻痴呆患者的某些心理行为症状。
  1.2.3 观察指标
  (1)痴呆的心理行为特征:根据痴呆的心理行为症状定义将其分为: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心理症状:偏执、焦虑、恐惧、抑郁、幻觉、妄想、身份识别障碍、失眠;行为症状:攻击、不安、激越、漫游、坐立不安、行为举止不得体、尖叫、哭喊等。(2)痴呆的心理行为异常分级:采用BPSD的BEHAVE-AD量表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严重程度评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痴呆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分布
  痴呆的心理行为症状中,心理症状主要以失眠、抑郁、身份识别障碍为主,行为症状以漫游、攻击为主。见表1。表1 痴呆的心理、行为症状临床特征分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轻度BPSD患者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患者改善较少(P>0.05);对照组患者中、重度BPSD有明显改善(P<0.05),轻度BPSD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行为症状改善情况
  3 讨 论
  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行为症状异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偏执、情绪不稳定、攻击、破坏、吵闹等现象,国际老年精神病学会(Interationg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IPA)针对痴呆患者这种高频率的心理和行为异常,于1996年制定了一个新的疾病术语,即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the behavioral psych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BPSD的定义为:“痴呆患者经常出现知觉、思维内容、心境或行为等的紊乱症状”。文献资料报道,约有90%的痴呆患者在其疾病的一定时期会出现BPSD,其表现形式多为情绪不稳、偏执、徘徊、攻击、吵闹等,这些症状不但大大降低了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情绪及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老年性痴呆的易患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不平衡、烟酒嗜好、头外伤、吸烟过量饮酒等。而绝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都会伴随心理行为症状。早期老年痴呆患者的BPSD分级一般较轻,采用综合的干预措施进行治疗是首选,在本组研究中,针对痴呆的易患因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治疗措施,对轻度BPSD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中重度BPSD却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对中重度BPSD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因此,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BPSD发病率高,及早予以综合干预措施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