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明白“老夫老妻总有一个要先走”的道理,但当老伴真的撒手而去再也不能相聚时,痛苦之情是不可名状的。有资料显示,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可见,了解丧偶老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他们尽快摆脱和缩短丧偶引起的心理失衡,对维护丧偶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丧偶心理变化四阶段 第一阶段,很多老年人在得知个坏消息的排斥,也是对这种无力疚、自责的现象。总觉得对不起老伴亡故的消息后,都会表现得麻驾驭的强烈情感的制服。这个阶段逝者,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要木不仁,呆若木鸡。这种麻木不仁可能持续几个小时至一星期。负主要责任。一位老先生在妻子去并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 第二阶段,在接受了老伴亡世后常常感到内疚。这是因为那段时期他自己的血压比较高,在最后的日子里没能在医院里守护她。后来他一想起这件事,就觉得自己太自私、太冷酷了。为此,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精神恍惚。 第三阶段,居丧的老年人在强烈的悲哀之情稍稍平息后,又会产生对死者的深深怀念。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反复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孤独。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年。 第四阶段,当居丧的老年人逐渐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是 “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也就能逐渐恢复常态。 帮助老人进行心理调试 家属在安慰与关心的同时,还要陪伴在老人身旁,如轻轻握住他(她)的手,或搂搂老人。这样做不仅使老人感到他并非独自面对不幸,而且可以鼓励他(她)增强战胜孤独的信心。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居丧的老年人往往难以对关心和安慰做出适当的反应或表示感激,甚至拒绝他人的好意。这时,家属千万不要放弃对老人的安慰,坚持下去对老人是非常有益的。在安慰老人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料理家务、处理后事,提醒老人的饮食起居,保证他(她)得到充分的休息。 允许并鼓励居丧的老年人反复地哭泣、诉说和回忆,或鼓励他们用写日记的形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当然,这样做对家庭其他成员来说可能是十分辛苦的,但对老人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有些老年人在痛失伴侣后,在外人面前强忍悲伤,从不失声哭泣。这样使老人感到更加压抑或消沉。家属应该告诉老人,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鼓励老人把悲哀宣泄出来。 家属也要鼓励居丧的老年人说出他自己的内疚感和引起这种内疚感的想法、事件等,并帮助老人分析,自己是否已尽了最大努力,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恰当;帮助他(她)改变不现实的想法,学会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 过度悲哀会使人心身憔悴,所以在照顾好老人饮食起居的同时,还可以建议老人读读书、听听音乐、进行体育锻炼,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防止因悲哀诱发的其他心身问题。同时还可以建议老人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力所能及的事。利他行为可以有效地减轻居丧者的悲哀。 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无情地破坏了,应该帮助老人调整生活方式,让他们与子女、亲友重新建立和谐的依恋关系,使老人感受到虽然失去了一个亲人,但家庭成员间的温暖与关怀依旧,感到生活的连续性,也有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尽快走出丧偶的阴影,投入新的生活。 警惕“居丧综合征” 一对相亲相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年伴侣,一方的突然去世,对另一方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免的,甚至相当严重,在短期内可以产生忧郁、痛苦、焦虑和情绪压抑现象,称为 “居丧综合征”。 “居丧综合征 ”最常见的表现是出现多种心理障碍,诸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这些症状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好转、消失,但也有少数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饮食无味、夜不能眠、面黄肌瘦、呆木迟钝,迅速变得苍老,甚至产生厌世心理而自杀。 “居丧综合征 ”的另一危害表现在躯体方面,可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病等多种“心身疾病 ”或加重病情,并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感染性疾病,甚至发生癌症。有一种并不罕见的 “夫妻癌 ”现象:一个烟瘾很大的老先生患肺癌去世,隔了几个月,不吸烟的老妈妈也得了肺癌。这并非肺癌具有传染性,而是不吸烟的配偶长期受被动吸烟之害,同时居丧心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对癌症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这一阶段,居丧老人的家人及亲属要分外地警惕和小心。这个时期,至亲好友的劝慰,子女们的体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照顾、关心,都是非常必要的。症状严重者,不妨进行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暴露疗法”。 一个办法是将死者的遗容和生前心爱之物索性放在居丧者随时都能看到之处,让他自己尽量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时的恩爱情景。这样做,居丧者通常在开始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难以自控,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经过一段日子后,症状会逐渐改善直至消失。因为居丧者已明白并接受了现实,达到了心理平衡和适应,渐渐重振生活信心,考虑安排今后的生活。但是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居丧者不宜采用此法,以防发生意外,还是慢慢地不断进行心理疏导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