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老人反应慢可能是抑郁
更新时间:2014/4/11 16:56:41  点击率:888    字体大小:

来源:生命时报 

    李女士的母亲78岁,近两个月来老是心不在焉,记不住事,对任何事都没兴趣。李女士以为老人年纪大了,得了痴呆,可还没等她抽出时间带母亲去检查,老人竟在家服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才救回一条命。医生检查发现,老人其实是因为老伴去世,打不开心结,患了重度抑郁症。经过治疗,老人的精神明显好转,反应也不再迟钝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研究员指出,在老年抑郁患者中,认知功能下降是常见表现;而在认知障碍症患者中,又常常出现抑郁的早期表现,但两者还是有以下3点区别:

  认知障碍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表现为不可逆的全面遗忘,而抑郁症患者则是暂时性、部分性的遗忘。比如问认知障碍症患者早餐吃的什么,他一定会说错,或答非所问;而老年抑郁症患者则会说“不知道”或“记不起来”,治疗后会好转。

  症状上,患老年抑郁症初期身体会不舒服,如食欲减退、睡眠不好、胸口憋闷等,而情绪低落不太明显;认知障碍症患者则不会,晚期还可能性格改变,如原本和善的老人变得性格怪僻等。可以说,抑郁老人就像个内向沉默的成年人,而认知障碍症患者就像个天真的孩子。

  病程上,认知障碍症从早期出现记忆减退到完全失智、失能、人格改变有可能持续10余年之久,而抑郁的发生、发展往往历时很短,多由家庭矛盾、经济拮据、亲人去世等引起。

信访赡养纠纷中精神赡养占三成

老人期盼关怀怕被冷落

   赡养纠纷是最常见的涉及老年人的纠纷。相比于过去以追讨基本生活保障费用为诉请的赡养案,如今的涉老纠纷案有了新变化和新特点:老年人信访中涉及赡养的纠纷占三成,赡养纠纷中精神赡养占三成。

  据市老龄委信访办统计显示,去年本市各级老龄办共接待老年人来信来访4161起,其中老年人赡养纠纷1273起,占总数的30.6%。在赡养纠纷中要求精神赡养的投诉有显著增加趋势,占到了近三成。

  市老龄委信访办干部杜新科说,有一位老人曾向他诉求说,自己的退休金并不算低,基本生活也有保障。可是由于和两个子女之间多年矛盾致使双方亲情淡漠,这几年孩子几乎不来看望自己,对其精神上没有关怀和慰藉。杜新科表示,老年人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能力的老年人逐步增多,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将显得更为强烈和重要。

  专家指出,赡养纠纷中出现的精神赡养诉求,反映了老人们渴望获得质量更高的养老条件。去年7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