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有利于个体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平衡等,但持久过度的焦虑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一)原因
造成老年人焦虑的可能原因为: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②疑病性神经症;③各种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偶、丧子、经济窘迫、家庭关系不和睦、搬迁、社会治安以及日常生活常规的打乱等;④某些疾病如抑郁症、痴呆、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等,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β-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麻黄素等均可引起焦虑反应。
(二)表现
焦虑包括指向未来的害怕不安和痛苦的内心体验、精神运动性不安以及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三方面症状,分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类。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老年人发作时突然感到不明原因的惊慌、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失眠,或激动、哭泣,常伴有潮热、大汗、口渴、心悸、气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尿频尿急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可以出现阵发性气喘、胸闷,甚至有濒死感,并产生妄想和幻觉。急性焦虑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之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慢性焦虑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慢性焦虑老年人表现为提心吊胆,有不安的预感,平时比较敏感,处于高度的警觉状态,容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心烦意乱,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
持久过度的焦虑可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速衰老,增加失控感,损害自信心,并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急性焦虑发作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高压性头痛失明,以及跌伤等意外发生。
(三)防护
必须积极防治护理老年人的过度焦虑。可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焦虑状态特质问卷对老年人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认识分析焦虑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离退休问题,想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可引起焦虑症状的药物;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帮助老年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焦虑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年人。重度焦虑应遵医嘱应用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洋、利眠宁等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