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老年人心理需求具有三种特征
更新时间:2014/4/29 16:20:32  点击率:806    字体大小:
    生存需要
  老年人为了维护与延续自身和家庭成员的生存,对客观物质条件、社会情境产生种种需求, 称为生存需要。在生存需要内容方面,老年人一般满足于多年来长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对衣食住行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在满足生存需要方式方面,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停留在用自我服务代替社会服务的水平上,而生存需要核心方面,身体健康是老年人生存需要的核心,而饮食、文化、娱乐、挣钱、休息等满足生存需要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的。
    社会需要
  老年人为了适应社会、享受生活乐趣而产生的人际交往需要,称为社会需要。它包括老年人对文体活动的需要、感情需要及人际相互作用的需要等多个方面。
文体活动的需要
  由于老年人有足够的休闲时间及体验到身体素质的下降,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因而对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对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对外出旅游等,有浓厚的兴趣与要求。
    感情需要
  老年人外显的感情色彩虽然没有年轻人那么强烈,但同样具有非常丰富的感情世界。一方面,他们渴望有自己所爱的人,并把这些人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和生命的支柱:另一方面,又渴望获得他人的爱,期望享受到天伦之乐,期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和照顾。
人际相互作用需要
  老年人具有通过人际关系获得各种信息,取得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得到感情渲泄机会的需要。但由于离开了自己几十年朝夕相处的工作群体,或因自己行动不便,或因知心的老朋友相继去世,人际交往的范围明显变窄,因而老年人期望能在自己的周围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子,有可以说说心里话的老友,更期望通过加强与老伴和子女的沟通来满足相互作用需要。
    自我价值的需要
  老年人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和工作中,已经形成一种追求理想和抱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观念。虽然现在已卸下工作重担,但依然期望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期望自己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当然不同条件的老年人认为体现自我价值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中生存需要是基础性的一级层面,社会需要和自我价值需要是两个平行的二级层面。要保护老年人权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首先,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经济和物质上的保障,比如让老年人获得适当的收入、医疗保健服务等;其次,应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情感寄托的人力资源,即所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这五个“老有”直接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挂钩,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保障。在广大老年人的实际期望中,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一级层面,如果老年人在这两个方面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他们根本就不会考虑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问题,如果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水平,他们就会根据各自的人生追求分别向二级层面发展。因此,管理部门应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五个“ 老有”的良好条件,使他们心情舒畅,健康长寿;其次,按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结构、文化水平等不同的指标划分老年群体,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特征和心理需求,有重点地强化五个“老有”中的某一个方面。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