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更新时间:2014/8/5 13:05:05  点击率:792    字体大小:

一、概述  

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肢体出现慢性炎症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胭动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

2.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

3.血液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外),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和钙化,腔内有继发性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患肢发生缺血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三、临床特点  

其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坏疽、单侧肢体缺血性神经病变:沿周围感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或烧灼感,失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四、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患肢疼痛有关。 

2.疼痛  与末梢组织缺血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组织缺血及营养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  感染。 

五、护理目标  

1.患者焦虑与疼痛减轻。 

2.患者无皮肤受损发生。 

3.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六、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戒烟:吸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3)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其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至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日坚持1小时。  

(4)保护患肢,防止创伤,注意保暖,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已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5)疼痛护理: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剂。

(6)心理护理:疾病的折磨常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应鼓励患者,理解患者,用实际行动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动力。 

2.术后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包括TPRBP及尿量的观察。  

(3)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4)股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患肢膝关节屈曲10°~15°,膝及小腿下可垫一软枕,保持患者舒适。  

(5)术后抗凝治疗: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问,保护患者,防止意外受伤。  

(6)术后并发症护理:出血、人工血管血栓形成、人工血管感染、肢体肿胀(慢性缺血的肢体在血运重建后,常出现肢体肿胀,主要原因是组织间液增多以及淋巴回流受阻。处理方法主要是给患者穿中等压力的弹性袜和抬高患肢)、再灌注损伤。 

(7)健康指导: 

①戒烟、戒酒;  

②适当地活动,防止久坐致人工血管扭曲而引起再栓塞;  

③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监测出、凝血时间及人工血管情况,预防人工血管再狭窄和栓塞。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